欢迎光临~360足球下注网站 网站地图(XML)
服务热线 全国服务热线:

18333819520

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支持

守鹿人:让海南坡鹿从濒危走向新生

来源:360足球下注网站    发布时间:2024-05-19 01:37:04   浏览量:1

  虽然如今被人们称为“稀世之珍”,但在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田保护区)鹅炸河管护站站长汤表义眼里,海南坡鹿曾经并不稀奇,“我们家祖辈都在保护区里的小岭村生活,每年放假回爷爷奶奶家,在村里就能看到坡鹿。”

  然而,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曾遍布丘陵台地之间的轻灵身影急剧减少,一度仅剩下44头。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如今的海南坡鹿种群数量已恢复至数百头并持续增加。对于当地的“守鹿人”而言,这是一个从濒危走向新生的故事,也是人类与坡鹿走向和谐共生的故事。

  驱车行驶在大田保护区,不时能看见三五成群的坡鹿觅食嬉戏、怡然自得,随着发动机轰鸣声的接近,它们立即机警地竖起耳朵,向着远方草地散去。“目前,大田保护区的坡鹿数量已达到了300多头,种群集聚现象在保护区内经常能碰见。”汤表义说。

  实际上,这样的场景曾在整个海南岛频繁上演。历史上,海南坡鹿曾广泛分布于东方市、昌江县、白沙县等多地。“形似山牛而稍小……牡者有角,角曲而多枝……”早在明清时期的史料,就有对坡鹿形象的记载。

  低山丘陵地带的稀树草原植物繁茂,再加上没有虎狼豺豹等大型食肉动物的威胁和侵扰,让海南坡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汤表义和记者说,小时候他经常能看见野生坡鹿混入牛群吃草,傍晚牛群归村时,坡鹿甚至会随着黄牛一起回到牛栏。“一开始我们都把坡鹿幼崽错认成黄牛,直到看见它们十分擅长跳跃,才认出这是一种鹿。”回忆起童年与坡鹿的邂逅,他和记者说。然而,随着大规模围垦造田和狩猎活动的兴起,这群善于跳跃的“精灵”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在当地人眼中,坡鹿浑身都是“宝”,因而捕猎现象时常发生,加之人口激增,大规模围垦造田,让坡鹿的活动范围逐渐向海南岛西部退缩。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博士刘辉介绍,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坡鹿仅在6个县有分布,种群数量大约500头。之后数十年间,坡鹿在屯昌、儋县等地先后绝迹,仅东方市大田县、白沙县邦溪镇等地有少量分布。海南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原站长何康还记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外县猎人甚至还会特地赶到邦溪县猎鹿。“其实在那时,坡鹿就已不多见。”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海南坡鹿的数量已不足百头。

  为拯救海南岛这些“原住民”,1976年,海南省政府在东方市和白沙县分别建立了大田、邦溪两个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海南坡鹿及其生境。这一年,两个保护区内仅各剩坡鹿26头和18头,这44头坡鹿便成了恢复这一物种的唯一希望。

  “海南坡鹿并不是长期群居生活的动物。”汤表义和记者说,每年3月到6月是坡鹿的发情期,为了争夺配偶,雄鹿顶着威武雄壮的鹿角互相进行顶撞角斗,这一段时期它们常常群居生活,而这也给盗猎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盗猎,是保护坡鹿最大的威胁之一。大田及邦溪保护区成立后,由于保护机制有待完善,人们对坡鹿的保护意识缺失,导致盗猎现象仍时有发生。1981年,邦溪保护区最后一头公鹿被猎杀,海南坡鹿仅剩大田保护区一个家园。对此,大田保护区自80年代起开始用铁丝网围栏将保护区圈起来保护,并逐渐完备基础设施,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坡鹿种群数量才得以恢复。

  如今,大田保护区内的设施早已焕然一新。走进管理局办公大楼,视频监控系统正实时监测着海南坡鹿的踪迹。大田保护区科研监测科林业高级工程师符运南和记者说,近年来,保护区通过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引进无人机监测技术、布置红外线相机以及配备GPS项圈等方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监测模式,为保护区内的科研监测、巡护管理提供多维数据支撑。同时,管理局沿着保护区外围升级改建了18公里倒刺围网,在重要地段安装近百个监控摄像头,并设立了7个管护站,每个管护站都有巡护员24小时巡逻值守,无论风雨,时刻关注着坡鹿的安全。

  当下正值坡鹿发情期,对于大田保护区的巡护员而言无疑是最忙碌的时节,汤表义也不例外。夜晚是巡护工作最难开展的时间,黑夜如同一层幕布,掩盖了盗猎者的身影。“夜晚的监控有死角,我们夜巡的能力比较有限。”汤表义和记者说,在巡护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遇到捕猎者进入保护区,有时也会不小心踩到捕猎者设下的陷阱。

  2014年9月的一天夜里,汤表义发现了一个多次在保护区内放置捕猎夹的盗猎者。面对巡护员的厉声制止,盗猎者竟掏出一把尖刀威胁,但汤表义没有害怕,他一边与盗猎者对峙,一边和同事两路包抄,最终将其抓获扭送至公安部门。

  “只要在管护区外走上一圈,我就能看出有没有外人来过。”28年的管护工作,危险藏匿在每次巡护过程中,这也让汤表义练就了一双看破盗猎者的“慧眼”,通过观察草地里的脚印和灌木丛中蜘蛛网的破坏程度,就能根据线索找到盗猎分子布下的陷阱或者行进的路线,来修补和防范。

  “以前常遭到盗猎者言语威胁,但我不怕。因为我在做正确的事情,为让儿时坡鹿遍地的景象重回海南,我甘愿把一切奉献给大田。”看着这些“坡地精灵”跃动在草原上,汤表义眼中早已藏不住笑意。

  在这座琼岛之西,有无数像汤表义一样的人,经过他们数十载的努力,坡鹿家族不断壮大。大田保护区在利用铁丝网将保护区与外界隔离后,开展了种植优质牧草、开挖饮水池、设置人工盐场和食物招引点、火烧法更新植被以及建立人工驯养种群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保护的方法。处于无鹿可保护的尴尬境况长达9年后,邦溪保护区于1990年陆续从大田保护区引入18头坡鹿幼仔开展人工驯养工作,使得坡鹿种群又重新壮大起来。

  午餐时间,大田保护区高级兽医师林贤梅带着地瓜和苹果来到员工宿舍区附近,准备投喂人工驯养长大的坡鹿“田田”。回忆起初见“田田”时的场景,林贤梅记忆犹新。那是在2018年10月,正值坡鹿产崽的高峰期,一天夜里,巡护人员在丛林中发现了奄奄一息的“田田”,便立即联系林贤梅进行救治。由于被抱回时身体十分虚弱,也找不到它的妈妈,林贤梅便用羊奶喂养。“羊和坡鹿都是草食动物,各方面比较相似。我们在实践成功后,便将用羊奶喂养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只要是驯化的坡鹿都会采用。”她说。

  喂奶、擦嘴、清理粪便、交流感情……在管护站工作人员的细心呵护下,如今“田田”已经6岁了,从最初需要人照顾,到如今已经能够自由地在保护区内生活。据了解,像“田田”这样需要人工驯化的小坡鹿目前在保护区还有9头,需要林贤梅等兽医师悉心照料。

  虽然长期从事坡鹿研究工作,但对于刘辉而言,如此近距离接触人工驯养坡鹿的机会并不多见。兴奋之余,他有着更长远的考虑——人工驯养绝不是坡鹿保护的最终目的,恢复野外种群才是关键。

  实际上,为缓解保护区的保护压力、降低坡鹿的种群密度并恢复坡鹿野外种群,大田保护区自2003年—2005年间分批次向猴猕岭保护区、赤好岭保护站和保梅岭保护区野化放归坡鹿。在初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如猴猕岭保护区2007年坡鹿数量较放归初期几乎翻番,但2011年再次进行种群监测时,大部分放归种群已消失不见,目前仅有猴猕岭片区留有一个极小野生种群。

  经历了失败,刘辉进行了复盘与反思。他表示,野化放归是一项涉及种群生态、社会科学、动物疾病、生态适应机制等多方面的工作,基于它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下一步还要探索更加科学的放归模式。

  “基于过去的经验教训,接下来还要更加重视对人的管理。不仅是偷猎者,更重要的是扭转周边社区百姓对坡鹿这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认识,形成全民保护的氛围,为未来进一步的野化放归工作打好思想基础。”刘辉说。

  另外,管理体制及相关设施的完善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赤好岭地区为例,虽然该片区的自然条件适宜坡鹿生存,但由于缺少管理机构,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对野放坡鹿种群进行持续跟踪管护,难以保障坡鹿的长久生存。因此,未来可优先考虑使各级保护区与国家公园形成联动,同时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力度,保障坡鹿保护工作成效。

  同时,针对当前海南坡鹿的栖息地情况,刘辉认为,应当站在ECO的角度进行保护,在坡鹿宜居的半干旱环境及稀树草原环境中进行栖息地修复,扩大适合坡鹿生存的环境,减轻保护区承载压力的同时增加野化放归范围,只有更多像大田、邦溪一样的保护区才能支撑起海南坡鹿保护的美好未来。

  走向数量回升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前路漫漫,未来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当下,“守鹿人”们依然奋勇前行……